6月19日,上海“入梅”首日,大到暴雨来袭,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面对这场考验,市气象部门未雨绸缪,以“31631”强降水风险预警应对机制筑牢申城全域“生命线”。
今年6月,市气象局、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本市强降水风险预警应对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明确在“31631”各时间节点发力,实现预报预警与应急响应的高度耦合,为汛期气象服务起好步。
“3”——16日,提前3天,市气象部门向市委、市政府发布强降水过程提示,并联合防汛部门开展会商,对未来3天内可能出现的强降水天气类型、大致时段进行分析。
“1”——17日,提前1天发布《重要气象信息市领导专报》,深入分析梅雨前期大气环流形势和降水特征,对可能引发的雷雨大风、高温高湿等灾害性天气及对城市运行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建议。
“6”——18日16时40分,提前6小时发布强对流预通报,提示半夜到次日将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雷电天气,累计雨量达50毫米以上。收到消息后,水务部门第一时间加强对各水利片区水闸的调度控制,提前做好河道水位预降、排水管道水位降低等工作。
“3”——18日22时10分,上海中心气象台提前3小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和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全市防汛防台风四级响应同步启动。
在预警发布的30分钟内,徐汇区衡复物业天平维修站点40名一线维修人员已全部到岗,报修平台一有消息弹出,立马“接单”;在黄浦区老西门街道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彻夜坚守待命,接到老年人应急铃或电话可随即开展处置措施;在巴士三公司,值班人员正对所有营运车辆开展专项安全检查,确保雨刮工作正常,灯光照明达标,制动效果安全可靠。
“1”——在暴雨的关键时刻,市气象局加大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力度,视情况启动1小时临灾预警机制,通报未来1小时内强降水落区、小时雨强极值等,及时给出风险隐患点提示。
“31631”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技术层面的坚实支撑。去年刚刚升级的上海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为精准预报提供有力支撑。1公里短临数值模式的试运行则实现了逐小时高频率、高分辨率、高准确性的滚动预报。同时,人工智能预报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全国首个大城市相控阵雷达组网运行,助力对流扫描无盲区、风暴追踪不遗漏,高效保障了临灾预警准确可靠。
截至19日16时,上海已有13个街镇累计雨量超50毫米,防汛工作依然井然有序,城市运行安全无虞。
(作者:丁昕彤 责任编辑:张林)